筆者在八月份,曾閱讀一宗登山的意外新聞,意外是發生在青山區域;意外的主人翁是一名 外國人,很不幸地因失救而死亡,而意外的起因,相信是因雷殛而死亡。整個八月份,天文台差不多有一半之時間都發出雷暴警告,雷暴對登山者的影響是十分大, 小心處理會化險為夷,如處理失當會後果嚴重。

淺談雷暴下登山

筆 者用這個主題,真是十分不當,在一般的初級山藝課程,都會教導學員在雷暴之下如何避雷,這個思想是十分正確的。筆者在這裡不打算談避雷的方法。問題是,天 文台的雷暴警告訊號,動不動就懸掛十個八個小時,如果真的是要躲藏在安全地方一段長時間,很多登山者都會設法撤退到更加安全地方,或者是取消行程回家去。

在選擇離開安全地點時,登山者須要考慮很多因素,用來衡量當時的環境是否安全,才可以作出進一步的撤退行動。

雷暴的特性

知己知彼,百戰百勝。要安全而又迅速地離開雷暴區域,首先要了解雷暴的特性。雷電在空間行走的距離;有沒有見過汽車的火花塞的跳火現象,如火花塞的跳火區 太遠,高壓電子便不能跳越空間。所以,雷暴的時候,雷電會以慣性選擇最短的空間距離,電殛地面。一般的山藝課程,都會教導學員雷暴的時候,避免處身在高 點,就是這個原因。

導電體,正如家中的電線一樣,都是使用金屬作為電子流的導體,一般的非金屬物質,其電子流不太活躍,而塑膠更是絕緣體。而水亦是導電體,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造成的,所以人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導電體。

試想想,下著大雷雨的天氣,你正在登山,身處山峰之上,而全身也濕透了;這樣的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被雷殛的百分比達到九十以上。要減低雷殛的危險,就要從雷電的特性著手。

距離

設法遠離雷雨帶,有一個方法是可以測試雷雨帶跟登山者本身的距離。就是利用光和聲,光速是比音速快的,當登山者一看見閃電,立即數一千零一、一千零二、一 千零三……,如是者當登山者數到一千零五以後才聽到打雷聲,表示登山者跟雷暴的距離是安全位置,但並不表示登山者可以繼續登上高點,登山者此時應 改變行程,撤退到更加安全地點為止。如數到一千零五以內,表示登山者與雷暴的距離是十分之近,此時登山者須要考慮,撤退往低地定是找尋安全地點避難,直至 雷暴遠離。

導電體

人體本身是一個良好的導電體,要減低登山者作為雷電的導體。登山者要設法減低身體被雨水弄濕;避免身體上有比人體更良好的導電體,例如金屬的飾物、架起的 雨傘等物件。登山者本身亦要減低電流落地的可能性,由於電流會利用登山者的身體作為媒介,到地面去。利用塑膠物品來保持身體與地面絕緣,登山者亦要緊記盡 量保持身體乾爽,減少雨水在身體上造成良好的導電體。

預防勝於治療

其實,上述所談的方法,都是已發生後的處理方法。最好的防止雷殛方法是,出發前收聽天文台的天氣報告,同時更要在登山途中,定時收聽天氣消息。多多觀察天 氣的變化,遇有雲層開始加厚的現象,便要立即往低地去,正所謂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」,登山者最明智的決定,便是要視乎環境而改變行程。